最近很多朋友都在问,地方债券到底能不能买?毕竟看着收益率比银行理财高些,又有政府信用做担保,听着挺让人心动的。不过啊,这里头的水其实不浅,就像去年我老家那个开发区债券差点违约的事,把不少人都吓出一身冷汗。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聊聊,地方债券到底藏着哪些风险,特别是这几个容易让人栽跟头的关键点,可得把眼睛擦亮了看清楚。
先说说地方债券最大的特点吧,它可是正经八百的政府信用背书,不像企业债那样要看公司脸色。不过这个"政府信用"四个字,有时候就像把双刃剑。去年我去调研某县级市的时候,发现他们搞的那个产业园项目,说是要发债20亿,结果现场连块像样的地皮都没整平。这种还款来源不明确的情况,就跟打水漂似的,你说吓不吓人?

上图为网友分享
说到这儿,可能有人要问:"不是说有中央兜底吗?"这话对也不对。前些年确实有隐性担保的说法,但现在政策风向早就变了。去年财政部专门发文件说"谁家的孩子谁抱走",意思就是地方债要自求多福。我认识个老会计,他总结得挺到位:"现在买地方债,得把当地财政状况当上市公司财报来研究。"
再说说流动性风险吧。别看地方债券在银行间市场能交易,真要急着用钱的时候,可能发现根本找不到接盘侠。去年有个做生意的朋友,买了500万某地级市的专项债,结果临时需要周转资金,挂了半个月愣是没成交,最后还是亏了利息才脱手。这事儿给我提了个醒:地方债券的流动性,有时候就跟小县城的二手房市场似的,看着热闹,真到要卖的时候才知道深浅。

上图为网友分享
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风险叫信息不对称。很多地方政府披露的财务数据,就跟雾里看花似的。去年某省公布的政府性债务率是89%,结果第三方机构测算出来都到120%了,这么大的水分,普通投资者哪能分辨得清?就像我那个在审计局工作的同学说的:"现在地方政府的账本,没点专业功底还真看不懂里面的弯弯绕。"
不过话说回来,地方债券也不是洪水猛兽。关键是要学会挑肥拣瘦。我总结了个"三看"口诀:一看地方财政的健康度,重点关注税收占比和债务率;二看项目本身的含金量,最好是民生类有稳定现金流的;三看区域发展前景,长三角、珠三角这些经济活跃地区相对稳妥些。

上图为网友分享
最后再啰嗦句大实话: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,这句话在地方债券市场尤其适用。去年有个做私募的朋友,专挑高收益的偏远地区债券买,结果踩了三个雷,现在还在打官司呢。所以啊,咱们普通投资者还是得量力而行,别光盯着那几个点的收益,把本金安全永远放在第一位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