征信黑了还可以办卡么吗?深度解析办卡条件与补救方案
15
2025-05-04
大家可能不知道,现在满大街都能看到的招商银行,其实有个挺有意思的出身。1987年那个改革开放刚起步的年代,有个叫袁庚的老先生在深圳蛇口搞了个大动作——他带着一帮敢想敢干的创业者,硬是整出了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。这事儿听起来简单,但当时可没少碰壁,光是说服上级批准就磨破了好几双皮鞋。不过话说回来,正是这份坚持让招行从最初只有1亿资本金的小银行,慢慢长成了现在管理着近10万亿资产的金融巨头。
要搞清楚招商银行是谁创办的,得先回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。那时候的蛇口工业区就像个大型实验室,袁庚作为这里的总指挥,整天琢磨着怎么打破计划经济的老框框。有次他去香港考察,看到人家银行服务又快又好,回来就拍着大腿说:"咱们也得搞个像样的银行!"
不过这事儿刚开始可没人看好,当时国内清一色都是国有银行,突然冒出个"股份制"的新物种,好些人觉得这就是天方夜谭。袁庚他们碰了无数次壁,最后愣是凭着"敢为天下先"的劲头,在1987年4月8日把招行的牌子挂了起来。
刚开张那会儿,招行连个像样的营业厅都没有,员工就挤在集装箱改造的临时房里办公。有老员工回忆说,当时客户来存钱,会计得手工记账,点钞机都是稀罕物。不过他们倒是有个绝活——24小时存取款服务,这在当年可是独一份。
上图为网友分享
要说最惊险的,还得数1989年那场差点让招行关门的资金危机。当时国家收紧银根,很多企业还不上贷款,招行的不良贷款率噌噌往上涨。这时候袁庚站了出来,带着团队挨家挨户催收,硬是把坏账率从13%压到3%以下。这段经历后来成了招行风险控制的"必修课"。
时间来到90年代,招行开始琢磨新出路。当时的行长马蔚华发现,普通老百姓的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大,但国有大行都忙着服务大企业。这时候招行果断转向,搞起了一卡通、一网通这些现在看来平平无奇,当年却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服务。
记得2002年推出"金葵花理财"那会儿,很多同行还在笑话:"小银行搞什么高端服务?"结果短短三年,招行的个人客户资产就突破万亿,把那些老牌银行惊得下巴都掉了。要说秘诀,可能就是他们总能在别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,先捅破那层窗户纸。
翻看招行的发展史,会发现个有趣现象:每次行业变革的关键节点,他们总能踩准节奏。比如移动互联网刚兴起那会儿,别的银行还在纠结要不要做APP,招行已经搞出个能买电影票的手机银行了。这种"快半拍"的敏锐度,可能就源自当年蛇口敢闯敢试的基因。
上图为网友分享
现在年轻人用的招行掌上生活APP,月活用户都破亿了。但很多人不知道,这个APP的前身是2000年推出的网上银行系统,那可是国内银行业最早触网的案例之一。有时候想想,要是当年没那帮"敢吃螃蟹"的创办者,现在的银行服务说不定还停留在柜台时代呢。
回头看看袁庚这些创办者,他们给招行留下的不只是家银行,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特质。当年袁庚有句名言:"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",这话后来刻在蛇口工业区的招牌上,现在看依然透着股子闯劲。
现在的招行总部大楼里,还挂着首任行长王世祯写的《招银三字经》,里头有句话特别有意思:"客户事,无小事;服务心,要真诚"。这种把客户当回事的态度,可能才是招行能从三十多家股份制银行里脱颖而出的关键。
说到这儿突然想起个细节:招行最早那批员工入职培训,除了学业务还要学怎么用电脑——要知道那时候电脑可是稀罕物,很多老银行员工连键盘都没摸过。这种对新鲜事物的开放态度,大概也是创办者们埋下的种子。
上图为网友分享
站在现在回望,招商银行是谁创办的这个问题的答案,早已超越了几个人名的范畴。从蛇口工业区的试验田,到如今服务1.8亿客户的金融集团,招行37年的发展轨迹,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金融改革历程的缩影。那些创办者留下的创新基因,至今还在影响着每个招行人——就像他们大厅里永远亮着的灯,照着金融服务不断前行的路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