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大银行是私人的还是国家的?一文搞懂股权结构与国家背景
8
2025-05-25
最近收到不少读者私信,说自己在健身房啊、理发店办了会员卡,想退卡的时候发现要按原价扣款,这心里就犯嘀咕了——明明当初办卡是打了折的,凭什么退卡得按没优惠的价格算?这事儿吧,乍一听确实挺憋屈的,但仔细琢磨琢磨,商家那边好像也有难处。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理儿,掰开了揉碎了看看,这种操作到底算不算霸王条款,能不能找到个让买卖双方都过得去的解决办法。
小王上个月在某美容院充了5000块的会员卡,当时说好是充5000送2000,相当于打了7折。结果用了两次觉得服务不行想退卡,商家却说要按原价每次800元扣除消费金额。小王当场就炸了:"我充卡的时候按7折算的单价,退卡倒按原价收?这不是明摆着坑人吗?"
这种退卡扣款争议其实特别常见,尤其是服务行业。消费者觉得:
上图为网友分享
我特意找了开连锁健身房的朋友老李聊这事。他掰着手指头给我算账:"会员卡打7折看着是让利,实际上我们赌的是用户长期消费。比如私教课原价300块,打折后210,但要是人家买完就退卡,我们场地、人工这些固定成本根本覆盖不住啊。"
这里头其实藏着个经济学逻辑——沉没成本分摊。商家给出优惠时,已经把这些折扣算进未来的预期收益里了。要是消费者中途退卡,相当于打破了这种成本分摊的平衡。不过话又说回来,这种风险是不是应该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呢?
其实有些聪明的商家早就想出缓冲方案了。比如:
翻了下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,里面明确规定格式条款不能加重消费者责任。去年上海就有个判例,法院认定某美容院原价扣款的条款无效,判其按实际收取的金额折算扣除。这说明啥?商家要是光想着用格式合同保护自己,可能反而要吃官司。
上图为网友分享
不过法律也不是完全偏向消费者。如果商家能证明:
根据消协的统计数据,预付卡纠纷里有68%都是因为没签清楚合同。建议大家办卡时:
说到底,退卡按原价扣款这事儿就像走平衡木,既要保护消费者不被坑,也得让商家有生存空间。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,不妨先深呼吸,把合同翻出来仔细看看,说不定还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。毕竟这世上啊,没有解不开的疙瘩,只有不会沟通的人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