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图为网友分享
刚接触贷款的朋友,可能都听过这样的说法:“有贷款不用还哦”。听到这话,你会不会心里一动?真有这等好事?还是说,这其实是个坑?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话题,帮新手小白们理理清楚。
那些号称 “不用还” 的贷款,都长啥样?
市面上总有些贷款,打着 “不用还” 的旗号吸引眼球。常见的有这几种:
- 所谓的 “大学生创业补贴贷款”:有些机构说,大学生创业能申请这种贷款,政府补贴所以不用还。真的是这样吗?其实政府的创业补贴贷款,大多是贴息或者低息,本金还是要还的,只是利息压力小而已。
- 网络上的 “免息贷”:宣传说 “借 1 万,一年不用还利息,到期还本金就行,相当于不用还”。这可能吗?仔细看合同会发现,往往有 “手续费”“管理费”,这些加起来可能比利息还高,本质上还是要还成本的。
- 某些 “扶贫贷款”:有人说 “扶贫贷款是国家给的,不用还”。事实是,扶贫贷款是针对贫困地区的低息贷款,用于发展产业,到期必须还,不然会影响个人信用。
那有没有真的不用还的?小编翻了不少资料,发现只有两种极端情况可能出现:一种是贷款机构破产清算,且债务被豁免;另一种是借贷关系被法律认定为无效(比如高利贷超出法定利率的部分)。但这两种情况,普通人遇上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。
这些 “不用还” 的说法,藏着哪些陷阱?
为啥总有人信 “不用还” 的贷款?因为陷阱包装得太像 “好事” 了。常见的陷阱有这些:
- 高额隐性收费:说是 “不用还本金”,但要收 “担保费”“服务费”,甚至比本金还高。比如借 5000,要先交 2000 手续费,实际到手 3000,最后还是得还 5000,这不就亏了吗?
- 骗取个人信息:有些 “不用还” 的贷款,申请时要填身份证、银行卡、家庭住址,甚至人脸识别。信息给了,钱没拿到,反而被拿去办其他贷款,最后自己背上债务。
- 套路贷连环坑:先让你借一笔 “不用还” 的小额贷款,按时 “豁免” 让你放松警惕,接着诱导你借更大的金额,然后突然变卦,用暴力催收、伪造合同等方式逼你还高额利息。
你可能会问,怎么知道这些是不是陷阱?看两点:一是是否要求提前交钱,正规贷款不会在放款前收费;二是合同是否清晰,模糊不清、条款矛盾的,大概率有问题。
怎么分辨真假?这几招能帮你
新手小白该怎么避开这些坑?记住这几个方法:
- 查资质:正规贷款机构有金融牌照,可在银保监会官网查询。没有牌照的,直接 pass。
- 看合同:所有费用必须写在合同里,利息、还款方式、违约金都要明确。含糊其辞说 “以后再说” 的,别签。
- 算成本:把所有费用加起来,除以本金,看看实际利率是不是超过 LPR 的 4 倍(目前约 14.8%),超过的就是高利贷,不受法律保护。
- 问渠道:通过银行、正规网贷平台、政府部门申请贷款,别信街头小广告、陌生短信里的链接。
正规贷款 vs 陷阱贷款,一张表看明白
对比项 | 正规贷款 | 陷阱贷款 |
---|
宣传重点 | 利息、还款方式、申请条件 | “不用还”“免息”“秒到账” |
收费透明度 | 所有费用写在合同 | 隐藏收费,事后才说 |
催收方式 | 短信、电话提醒,合规催收 | 暴力催收、骚扰家人朋友 |
对信用影响 | 正常还款有助于积累信用 | 逾期后可能被恶意上报征信 |
新手最容易犯的错,你中了吗?
有人说 “我就是想周转一下,找个‘不用还’的应急,应该没事吧?” 小编见过不少案例,新手因为急用钱,掉进 “不用还” 的陷阱,最后要还的钱比借的多几倍。
还有人觉得 “他们不敢怎么样,我不还也没事”。其实不然,就算是陷阱贷款,只要有真实的借贷关系,对方可能通过法律途径追讨,逾期记录也可能影响征信,得不偿失。
最后说点实在的,据央行 2024 年数据,我国每年因轻信 “不用还” 贷款被骗的人数超过 10 万,其中 80% 是 20-35 岁的年轻人。小编觉得,与其找 “不用还” 的贷款,不如规划好自己的资金需求,选择正规渠道,哪怕利息高点,至少睡得踏实。真有困难,还能找银行协商还款,总比掉进陷阱强。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